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按照"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特色发展、个性发展"的本科教学理念,立足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计算机类软硬件人才需要为导向,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计算机理论基础,具有创新精神和绿色担当,能够在本行业从事计算机硬件软件设计、研究、开发和综合应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络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等。本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培养,主要的培养环节包括: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企业实训和实习、毕业设计、科研方法指导等。
毕业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毕业时,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和训练,能够获得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计算机领域复杂工 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理解、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计 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软硬 件系统、模块或算法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人文、法制、以及环境等因素。
4.科学研究:基于科学原理并按科学思路对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实验设计、数据 分析与方法比较、并通过信息综合获取合理有效结论。
5.现代工具运用:面向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开发和运用现有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和信 息技术工具,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6.工程与社会关联: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计算机科学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 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计算机领域的相关工程问题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 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计算机领域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 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环境变迁与发展的能力。
毕业去向: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稳定在100%,大部分毕业生就职于国内外知名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美国思科、滴滴出行、孩子王等,主要从事IT项目经理、编程语言开发、系统架构分析、IT产品设计、数据库工程师等,或在计算机相关行业从事技术开发、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此外,部分毕业生选择就职于机关和事业单位。
二、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专业是学校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而申请的新本科专业,2022年人工智能专业首次招生,是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深度融合智能学习、计算机、电子信息、通信、自动控制等各专业领域的知识,研究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学科。目前系组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近五年来,主持和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近40项,指导学生获得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际铜奖2项,全球校园人工智能算法精英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4项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球化视野、终身学习能力及洞悉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发展的能力,系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提出并以学科交叉方式解决人工智能领域挑战性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与组织管理能力、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型人才。
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可分为数学基础类、计算机基础类、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具体的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最优化方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Python程序设计语言、人工智能专业导论、机器学习概述、数据挖掘、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信息检索、知识表示与处理、图像处理与分析等。
毕业要求: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计算、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应用于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分析、研究、设计和开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第一性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内的复杂工程问题,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开发和设计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需求问题模型、求解方案,并能够体现创新创业意识,并从健康与安全、全生命周期成本与净零碳要求、法律与伦理、社会与文化等角度考虑可行性。
4. 工程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内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对问题设计合理模拟仿真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对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内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人工智能及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8. 伦理和职业规范:有工程报国、工程为民的意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理解和应用工程伦理,在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履行责任。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样化、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内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理解、尊重语言和文化差异。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工程项目相关的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理解广泛的技术变革对工程和社会的影响,适应新技术变革,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毕业去向:
人工智能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口径宽广,不仅可从事人工智能本领域,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虚拟现实、语音识别等的设计、研发、应用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还可根据交叉学科专业培养模式,从事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能城市、智能金融、智能教育等领域的工作,并可继续深造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硕、博士学位。
三、电子信息工程---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源于1958年预开设的无线电制造专业,2000年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3年获仪器科学二级硕士点授权,2010年升格为仪器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5年调整为电子科学与技术),2012年被评为校重点专业。2015年在“林业工程”一级博士点下设“森林工程(林业物联网方向)”博士点。2020年入选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专业学制为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办学地点为南京校区,目前在校生人数245人,年招生规模为2个自然班,约60人。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7人,其中教学科研系列24人,实验系列3人;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9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66.7%;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人,占81.5%。45岁以下的教师20人,占74%。专业目前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术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各1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3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1人;荣获南京林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江苏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线下)1门;获得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3项。
专业拥有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建有1026m2的电子信息工程实验中心、2600m2的工程培训中心和6306m2计算中心,有力地支撑了本科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建立的9个校外实习教学基地,提升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并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电子信息领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必要的工程经济管理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跟踪电子信息领域前沿技术发展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软硬件开发、调试、设计和应用维护、技术保障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程序设计语言、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路、计算机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传感器与测量技术、通信原理、现代通信技术。
毕业要求:
本专业坚持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社会责任与价值取向、综合素质与发展能力平行发展的理念,根据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制定了本专业毕业生在毕业时应具备的12项要求。
1.工程知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知识,并能将上述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息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运用专业领域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和文献资料等知识,具备发现问题,分析电子信息工程应用中的问题的能力,能够综合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等方式分析电子信息工程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具备制定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应用方案,构建模型,设计实验,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数据、模型等进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工程所需的建模及仿真软件、硬件平台、技术、电子资源、现代工程软硬件设计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总结、归纳和分析现有国内外电子信息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解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意义,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理解个人与团体的关系,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和准确回应指令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发挥自身优势,为系统发展提供支撑。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理解和主动关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需求,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与、勤于探索并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
毕业去向:
毕业生适宜到电子工程、信息处理、通信、计算机控制、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设计、开发及教学部门工作,也可到政府部门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
四、物联网工程---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信息产业需求为导向,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物联网工程领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必要的工程经济管理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持续跟踪物联网工程领域前沿技术发展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从事物联网工程及在智能感知、网络互联、数据传输、存储和分析等相关领域从事软硬件开发、调试、设计和应用维护、技术保障等方面工作。
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程序设计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单片机技术基础、传感器原理及测量技术、通信原理、通信电路、RFID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
毕业要求:
本专业坚持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社会责任与价值取向、综合素质与发展能力平行发展的理念,根据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制定了本专业毕业生在毕业时应具备的12项要求。
1.工程知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物联网工程的专业知识,并能将上述知识用于解决物联网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运用专业领域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和文献资料等知识,具备发现问题,分析物联网工程应用中的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等方式分析物联网工程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物联网工程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物联网工程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具备制定物联网工程领域的应用方案,构建模型,设计实验,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数据、模型等进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物联网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工程所需的软件、硬件平台、电子资源、现代工程软硬件设计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环保意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谐发展理念和创新意识,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总结、归纳和分析现有国内外物联网及信息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解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意义,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物联网及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理解个人与团体的关系,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和准确回应指令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发挥自身优势,为系统发展提供支撑。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理解和主动关注物联网工程及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需求,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与、勤于探索并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
毕业去向:
毕业生适宜到物联网工程、网络通信、计算机控制、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应用、研究、设计、开发及教学单位工作,也可到政府部门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
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电气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能够在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具有电气分析与设计、电气系统运行维护,电气装备的生产制造、电气产品开发设计和应用、电气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工作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工程电磁场、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继电保护、工厂供电、电力系统分析、调度自动化等。
毕业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毕业时,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和训练,能够获得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气工程系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气工程系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电气工程系统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电气工程系统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调查与实验方案、分析与解释数据,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科学结论,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气工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标准,评价电气工程项目和复杂电气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工程项目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相关行业的政策法规,注重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电气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充分理解我国国情,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复杂电气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毕业去向:
毕业生可在电网、能源电力、电气设备制造、新能源发电等及其它各行业从事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研发、项目管理及市场开拓等工作。本专业研究生升学率35%以上,就业率保持在100%,从事电力系统相关工作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