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概况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2005年被批准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分设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二个研究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制3年。学科点现有教师员工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学院从2010年开始招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每年招收2个班级。学科拥有江苏省省级示范中心,实验室面积2000m2,仪器设备近1000万元,设有电工电子实验室、PLC实验室、继电保护实验室、高电压实验室、内外线实验室、电力拖动与自控系统实验室、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室、计算机控制实验室、自控原理实验室、电机实验室、电力模拟系统及电力调度自动化实验室等,基本满足本科教学及研究生教学科研的要求。
近年来,学科人员主持及参与的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江苏省科技项目及横向开发课题5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10多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90多篇,获得专利近百项。学科重视科研基地建设,目前与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本森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南京新联电子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拜瑞设备、西门子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等公司建立了硕士实习实践基地。
培养的研究生因综合素质高、研发能力强,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二、学科内涵与学科范围
学科教师结合我校特点同时结合本学科特长,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在科学研究方面:主持完成了国家林业局“948”项目“人造板单板对流加热干燥技术创新与中试”;承担“圆锯片优化设计研究及在线检测装置的设计”(中德国际合作); “林木形态结构可视化模拟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速生阔叶树苗的缺水识别与三维可视化”(国家自然基金);“基于生长模型的单株杨树动态三维可视化模拟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高)密度纤维板国产化连续辊压薄板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环保型杉木细木工板生产技术及产业化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宿迁市木材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获省软科学成果三等奖)、南方型杨树(意杨)木材加工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磁悬浮转子建模及响应预测方法”(国家自然基金);“悬浮式非接触超声电机结构及系统高置信度建模方法”(省基金);“门套角部精准定位及连接技术研究”(省推广项目);“便携式原木弹性模量分等技术引进”(国家林业局948项目); “高速大功率磁悬浮鼓风机关键技术”(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木材柔性加工生产线”(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
在产品开发方面:学科教师采用美国的GPS 和我国的北斗卫星系统经过二次开发,形成了产业化的同步时间系统产品:GPS、北斗、双GPS冗余、双北斗冗余和GPS-北斗冗余等十多种时间同步系统,可以进行脉冲、串行和网络(SNTP、PTP)等的对时,在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产品在全国及部分国家大量使用;全自动温暖座便器座垫形成了批量生产;船舶控制系统、艉轴转速表、智能报警器已经在多条船舶上得到使用;汽车安全带的控制;开关磁阻电动机控制器研究;油田抽油机的节能控制;基于RFID/WSNs的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已经在我校及紫金山国家生态定位站布点,连续获取环境检测数据达两年之久;DZCS-HY型回路电阻自动测试装置作为铁道部唯一指定产品在全国推广应用;智能温控床垫调控系统在浙江梦神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试产;轨道巡检机器人在风力发电及变电站推广应用;为企业完成高压带电显示器系列产品的跟新换代;江苏南水水务科技有限公司的水尺图像水位自动提取项目;远程诊断与运维系统项目;铁塔基站微电网系统项目等。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个学科方向。各方向介绍如下: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讯技术、测量技术等,研究系统的建模、分析、控制、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控制技术的一门学科。
2、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研究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和理解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在光学字符识别、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视频追踪、图像处理以及机器人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
三、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研究、教学和独立负责本学科领域内专门技术的工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控制技术,了解本学科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的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