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1952年创办的南京林学院化学、物理、数学教研组,1961年设立基础课部,1999年成立了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3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合署运行。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377人,研究生604人,教职工113人,副教授及以上高级职称46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6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3人、江苏省333工程“卡脖子”技术攻关人才1人、江苏省六大高峰培养对象5人、江苏省双创人才2人,以及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人。

      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工与自动化、软件工程五个系。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五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5A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电工与自动化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学院现有“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和“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两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学院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与机电院共建)三个一级硕士点及一个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计算科学大类学科2024年9月ESI全球排名前1%接近度达99.80%,并入选2024年度泰晤士和U.S. News世界排行榜。学院获建有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 1个 ,江苏省产教融合重点基地 1个,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和“测试与控制技术”2个校研究所。

      学院参与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主持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江苏省一流课程或在线开放课程4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及江省重点教材各1部,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积极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五年来,学院获国家级以上荣誉30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1200余项。其中,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2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国赛铜奖2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6项;主持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7项、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10项,多个类别竞赛获奖率位列江苏省高校前五、农林高校第一。连续多人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获奖数位列学校前列。学院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生源质量不断提升,2024年,学院五个专业本科生录取线位列全校前五。

      近三年,学院发展迅猛,教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科技冬奥、江苏省重大研发计划等具有彰显度的课题或项目20余项,科研到账经费近1500万;主编地方标准1项,立项国家标准1项;获包括国家科技部科普奖、国家自然资源部科技奖、省政府科技进步奖、梁希科技进步奖等在内的省部级科研奖励近1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1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380余篇、高被引论文32篇(位列学校前列);发明专利授权及转让100余项。

      多年来,学院教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重点解决农林草资源监测、管理以及生态灾害防治等方面的智能化应用关键问题,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原创成果,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参与研发了国内领先的森林防火无人机智能巡护监测系统和智慧崇礼综合预测预警与调度平台,并应用于2022年北京冬奥森林防火,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地方政府的表彰。

      学院和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英国邓迪大学、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德国亚琛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开展了大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数据更新于2024年9月